查看原文
其他

棚改结束,别墅还能当白菜卖吗?

丫丫嘉欣 丫丫港股圈 2020-09-03

古代农业社会,良田是一切财富的基础。宋朝由于不抑制兼并,贫富差距悬殊,富人往往有钱又有田,再加上当时货币流动性很充裕,富人圈炒田成风。

王安石在考上进士后,曾经在浙江鄞县主政,想干出一番业绩的他瞄准了当地的东钱湖。

这个湖年久失修,周边大片的土地被湖水侵蚀,成为劣田。假如可以进行系统的治理,不光附近的几千亩劣田变成良田,鄞县的十几万亩农田也会受惠灌溉效率提升,大大提升全县的产出。

但是要做成这件事情,是要钱的,光是这些劣田的田主出钱,还不足以完成治理。而鄞县的其他良田主,由于灌溉效率提升利好的是农户,与田主无关,所以他们也不愿意出钱。

于是王安石就想了一个办法。他先是放出消息,说东钱湖整治,附近的劣田会变成良田,但是其他的良田由于湖水的浇灌,反而会变成劣田。

消息一出,大家议论纷纷,再加上当时暴雨连连,湖水溢出堤坝,倒灌良田。拥有大量良田的田主坐不住了,争先恐后的抛售良田,良田价格大跌,市场变得谨慎。

这个时候,王安石反而将那几千亩劣田收回来,按良田进行抵押,拿到钱后再大肆收购其他的良田,一倒一卖之间,钱到手了,东钱湖也有钱治理了。

后来,东钱湖成功治理,整个鄞县的产出大大提升,良田价格恢复,王安石政绩也得到肯定。

2016年以来,全国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2141万套,已超额完成“十三五”2000万套棚改目标任务,4600多万居民改善了住房条件。

未来,城市更新更多的是通过老旧小区改造,比如说翻新小区的道路、绿化、生活配套设施来进行。

"以房换钱"的棚改要结束了,房地产未来会怎么样?

棚改

2012年开始,房地产土地出让收入开始回落,商品房待售面积开始爬升,全国范围竣工加上待建的库存数量高达130亿平米。


当时,理性的地产龙头万科,甚至在其年报中作出"房价快速上涨的时代已经结束"的判断。


然而,棚改出现了。

2014年,央行创造了PSL(抵押补充贷款),为国家开发银行提供低息、长期贷款,然后国开行贷款给各地政府,用来购买棚户区破旧的住房,换取其下面的土地。棚户区随后被拆除,拿到货币补偿的棚户区居民去购买库存的商品房。

简单来说,就是政府给你钱,将你住了多年,残破不堪的老房子,换成新房子。

国家的本意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善居民住房,然后实现楼市去库存。

刚开始,棚改只给拆迁户安排安置房。

到后来迫于房地产库存压力,棚改开始实施货币化安置,直接给拆迁户发钱,拆迁户可以用拿到的钱用于购买新房或者二手房。

甚至,拆迁户还可以将这笔钱作为首付,加杠杆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。

于是,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性买房运动就兴起了。仅2016年,棚改货币化安置可以从市场上购房2.5亿平方米。当年全国住宅销售面积13.75亿平方米。

房价在强大的购买力支撑下,开始疯狂上涨。

比如说深圳的房价,从2013年25000元/平米左右的均价,上升至2016年45000元/平米左右。


很多三四线城市的房子,从无人问津,到供不应求,价格也是蹭蹭上涨。


棚改的出现,不光重新定义了房价,顺便也重新定义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江湖。

高负债、高周转,深耕三四线城市的恒大,碧桂园,纷纷弯道超车。

而谨慎的万科、保利们,则错过了这次盛宴,退居二线。



无论是销售额,还是销售面积,碧桂园、恒大、融创都后来居上,超过了万科、保利这些昔日的龙头。

然后,房企的业绩,也最终反映在了股票上面。现在回看2016年,即使碧桂园、恒大的股价上涨了几倍,但是从估值来看,依然不贵。

碧桂园的股价,从1.6港元上涨到10港元,PE仍然是5-6倍

内房股

2017年,内房股集体暴涨,南下资金抢夺定价权只是一个表面原因,背后更主要的逻辑在于多重预期差叠加带来的价值修复。

比如说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差。

从2011年开始,无数的国外资本和国内媒体,都根据租售比、需求、人均收入等数据,判断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,认为房价要崩盘。

比如说对于企业经营模式的预期差。

在资本的眼里,当时最受欢迎的不是恒大、碧桂园这些,土储主要位于三、四线城市,老板又土又没有背景,喜欢不计成本融资拿地的开发商。

而是像万科、中海这种,土地储备优质,管理模式先进,经营稳健的"好学生"。

比如说市场估值方式的预期差。

在香港,像新世界地产这种开发商,喜欢囤着地不开发,所以其周转是非常慢的,因此外资就通过NAV的方式,给房地产开发商估值。

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当年内房股的估值非常低,融创在2011的PE甚至只有2倍。

当时市场的逻辑确实有他的道理,谁不喜欢经营稳健、管理优秀的公司?但是十年后回头看,资本市场忽视了房地产最重要的因素 —— 政策。

十年前的基建投入,带来了海量的货币增长,同时国家对于资本的控制,钱只能在国内转,于是房价得到了有力的支撑。

2014年开始的棚改运动,又继续推动了房价上涨,看空房价的经济学家纷纷被打脸:原来购房需求是可以创造出来的?!

于是,在拆迁户拿到钱,高高兴兴买新房的时候:

原来被看衰的恒大、碧桂园,靠着深耕三四线城市、高负债、高周转的模式,销量上实现弯道超车。

超发的货币,源源不断的涌向房地产市场,原来觉得泡沫的房价,不光没有跌,反而涨得更高,低价拿地的融创,成为了最大赢家。

外资认为的高周转、高负债模式不安全,但是在棚改的影响下,这种运作反而是成长性最高的,根本不能用NAV来估值。

最终,天天喊转折点的王石郁亮,最后输给了农民工出身,把CFO都气走的杨国强。

毕竟这些接地气的"土"老板们,更了解中国。

买房不容易,投资房地产股票更不容易。现在,国家逐步降低棚改的比重,同时坚持"房住不炒"的政策,未来的房地产江湖,会是什么样呢?

变化

假如从市场的角度分析房地产,分析维度无外乎资金人口

从资金的效率来看,钱不应该流向房地产。一些人少房多的城市,租赁需求本来就少,假如一套房子既没有租金,还要支付各种税费、管理费,房价还不涨,投资者还愿意持有吗?

投资逻辑换到需求最旺盛的地方,比如说深圳,也同样有问题。

目前深圳的租售比大概在80倍左右,以华润城二期为例,一套1500万的房子,月租大概是15000元/月,租金,因此投资者之所以投资房产,看中的无非是其房子背后的涨幅。



我们来算算一套房子,5年后不同的涨幅,对应的回报率。

假设我们要买一套500万元的房子,按3成首付,5.9%的年利率计算贷款,则每月偿还本息为20759元,5年后支付的投资额(首付+利息)约等于274万元。


我要获取10%的年化回报率,扣除利息后,5年的房价要到766万元,也就上涨53%,才能满足要求。

再进一步假设这个回报不是我精心选对楼盘带来的,而是全深圳的平均水平,那么意味着深圳的均价要从目前的62000元/平米,上涨到95000元/平米。

这个均价有点夸张。(当然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还是会涨,快慢而已)


过去10年,中国房价之所以不会出现像日本、美国那样的崩盘情况,主要原因是我们国家在放水之余,资金严格管控,同时国内股票市场又没有赚钱效应,所以资金拼命的挤到房地产的池子里面,不断推高房地产市场。

但是从今年开始,京东、网易等优秀的公司,纷纷回归到香港市场,投资者可以通过港股通进行投资。未来,部分聪明的资金,是否会离开房地产,去资本市场寻求更高的回报率呢?

从人口的角度看,问题也不少。

无论是出生率和婚姻登记率,都从房价飙升的2015年开始,逐年下滑。未来,假如结婚率和出生率继续下滑,除了少数几个人口仍然在净流入的城市,大部分城市的购房需求将大概率减弱。



从政策上来看,政府也在逐步退出棚改,将货币化补偿改为旧改。

旧改,意味着老房子不进行拆除,不补充货币,只是将房子的外墙、内部网络、公共绿化等设施进行翻新。

和棚改相比,旧改同样也可以拉动装修、家电、汽车等行业,唯一的区别是,没有钱流入到市场,不会推高房价。

因此,从目前的资金、人口和政策三个角度看,未来的房地产大概率是一个"鱼尾"的阶段:没有超额利润,纯属比拼大家的融资能力、拿地能力和项目周转能力。

也许深耕一二线城市,融资利率便宜,管理精细的开发商,会更有优势。

当然,最后还是要看政策。假如政策又来一次"需求创造",前面所有的分析当我没说。

总结

曾经,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园的老板杨国强,将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全部买了下来,甚至买断出版方的版权,连作者送给朋友的样书都要收回来。

这本在淘宝一度炒到10万元的书叫做《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》,是碧桂园前任CFO吴建斌所写,里面写了碧桂园如何不顾一切拿地,如何高负债,如何重视三四线城市,如何不重视资本运作。

这些行为都不符合投行精英的逻辑,但是最后却取得了成功。

从中我们能看到,在中国做房地产,不能光看财务,做一个呆会计。而是要了解,我们国家要的是什么?

房地产这种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,注定是要和国运绑在一起的。

杨国强们之所以成功,除了经营管理水平之外,更重要的是他们看穿了房地产,敢于重仓押注国运,并且赌赢了。


同时,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,买房也是一场赌局,赌注是数十年的沉重贷款,回报是几十年的幸福生活。

这样的赌局其实也挺残忍。

这也是一场国家输不起的赌局。


丫丫商务合作微信:shantouwushuxi
(添加好友请备注:公司+合作事项)
丫丫内容投稿:2458032576@qq.com


深圳,请多学慕尼黑,少学香港
B站,到底在浪什么
疫情下的五一假期众生相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